近代中国における異文化の位相 : 清末知識人の日本体験と漢字文化

書誌事項

タイトル別名
  • キンダイ チュウゴク ニオケル イブンカ ノ イソウ シン マツ チシキジン ノ ニホン タイケン ト カンジ ブンカ

この論文をさがす

抄録

application/pdf

现在日中两国的人听到同文一词,可能会想起同文同种的说法。意为日中两国共同使用汉字并属于同一人种。可是,至少甲午战争以前,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并非如此。那时,同文的意思主要是指日中两国共同使用的汉语古文(汉文),或指日本的文言文就是汉文。而且会使人想起同文同轨的典故。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,是对同文同轨的同文观的形成、及其如何失去了其成立条件的考察。晚清的同文观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。一个方面是有关大一统思想,另一个方面是有关日中知识分子间的文化交流。清朝统治体制可以说是用多种语言进行统治的体制。清朝虽然把满文和满语定为国语,可是在以前明朝统治的地域继续使用汉文。并且对明代的旧朝贡诸国,例如朝鲜琉球安南日本等,也继续使用汉文。但是在理藩院管辖的藩部上,允许各个民族使用固有的文字和语言。一般来说,清朝知识分子对日本并没有特别的关心。同时由于日本德川政权实施所谓锁国政策,因而他们关于日本的知识是非常狭隘的。加之,一部分明治日本知识分子的使用汉文的水平也很高,他们能用汉文写作、笔谈乃至吟诗唱酬。其结果,晚清中国开始与明治日本进行交流的时候,中国知识分子以为日本是同文之国,没能注意或是忽视了日本独自的语言、文字和文化。这篇论文,主要论及三个知识分子—俞樾,黄遵宪,梁启超—的同文观。总之,同文同轨的同文观的退潮,是与不以文字为主而以语言为主的语言观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。

収録刊行物

  • 言語 文化 社会

    言語 文化 社会 (9), 1-23, 2011-03-31

    学習院大学外国語教育研究センター

詳細情報 詳細情報について

問題の指摘

ページトップへ